杂志新闻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杂志新闻
 | 
              | 
           
         
          
            
              | 
                
    
     有了这个防盗墓系统,《鬼吹灯》都不算个啥! 
  
    
	
		
			
				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被搬上银幕,国内刮起了一阵盗墓风。那些诡谲、怪诞的场景总能勾起我们强烈的冒险欲望,仿佛闭上眼就能进入地下的神秘世界,穿过幽暗的墓穴去探寻千年的秘密。但是,盗墓并没有小说中那么玄乎,更多的是艺术加工。 
		
	
	
		
			我国的文物工作一直贯彻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考古的原则是尽量避免主动发掘。屡禁不止的盗墓行为,给我国墓穴带来极大的破坏,造成众多有价值文物的流失。 
	
	
		
			
				  
			
				近年来,很多被动发掘的考古项目,都是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或遭到盗掘破坏后组织实施的抢救。墓穴经过岁月的洗礼,内部微环境已相当稳定,一旦打开,原来的微环境发生改变,会立即引起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所以特别是纸张、丝绸等文物很难保存。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尚需进步,即便在国外,对木器、纸张、丝绸的保护,也有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只有在技术能够切实保护现有文物遗址遗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主动发掘,否则会酿成难以弥补的遗憾。而这就给了盗墓分子可乘之机。 
		
	
	
		
			古代帝王为了保护自己死后的安宁,手段尽出,比如巧妙地设置一大堆疑塚。就像盗墓祖师爷曹操,他特意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等地设“七十二疑冢”,以此打乱觊觎他墓穴之人的视线。至于陵墓的选址、墓内机关更是花样繁多,有依山建造、巨石封门的,有墓中设置暗弩、翻板、水银、流沙、伏火的…… 
	
	
		
			
				  
			
				尽管墓主使出防盗奇招,却依旧挡不住盗墓者们贪婪的心。特别是到了现代,盗墓技术不断“发展”,古人的防盗技术捉襟见肘,就需要更先进的防盗墓系统登场了。 
			
				  
			
				我国是文物大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不可懈怠。针对盗墓形势日益严重,传统防盗墓措施已经不能解决“高科技盗墓技术”出现的问题,《中国测试》于2017年第5期刊载的文章《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防盗墓系统设计》(点击阅读)中提出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防盗墓系统设计方案。方案中巧妙地利用多无线AP方式的改进型Infrastructure结构,对墓室中的活动目标进行有效监控,无线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3km,解决了无线信号在多遮挡的室内衰减严重的问题,可说是优点多多。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中国测试》官方微信! 
			
				.jp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