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中心护理组
在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中心,总共5名医生,却有65名护士,这些护士成为了尿毒症患者的“守护神”,同时也是患者24小时的陪护人。他们大多数时间做着一些琐碎的工作,如帮患者擦身、收拾呕吐物、消毒机器、换床单等。
在医学界有句行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中心,有一支专业的护理人员队伍,30余年来他们用细致的服务打动了无数患者,为患者建起生命通道。
目前该中心年透析达8.5万例,在上海,每12名尿毒症患者中至少一人在长征医院接受透析治疗,在国内称得上规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的血透中心,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开设血透“一天四班制”的地方,在该中心接受血透治疗的病人最长存活者已达到28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有患者透析近30年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尿毒症患者在不断增加,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状,临床表现为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在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中心内,大多数患者为尿毒症患者,他们因肾功能衰竭导致体内的毒素排不出来,毒素就会进入血液,有毒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各种器官,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变坏,如果不设法把这些毒素清除掉,人很快就会死亡,而血液透析是延缓终末期肾脏病和尿毒症患者病情进展以及延长生命的主要方法。
血液透析,简单来说就是给肾病患者配一个体外的“人工肾”,即一个配有透析器的血透机,通过这个血透机的工作把毒素和水排出体外。透一次相当于健康人尿了一次尿,每周至少透析三次,也就是隔一天清除一次体内毒素。
然而,走进长征医院血透中心候诊区,细心观察那些病人,丝毫察觉不到他们是患者,脸色不黑、走起路来轻松、谈笑风生。经询问,他们中多是透析多年的老病号,透析在1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最长的透析长达近30年,面对疾病他们丝毫没有沮丧的情绪,他们中很多人仍然在工作,有开公司的、开工厂的、炒股票的等,许多女患者仍在家里做着力所能及的家常事,洗衣做饭买菜,与健康人看似区别不大,而这些患者长期的治疗离不开强大的医护团队的支持。
“好武器要有好狙击手”
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室于1979年成立,当初仅3台血透机和3名工作人员,收治10例尿毒症患者,而随着尿毒症患者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经过四次扩建,1989年被第二军医大学正式批准为血液透析中心。
目前,上海长征医院血透室有100台血液透析机,两台全自动腹膜透析机,5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仪,能开展目前国内外所有先进的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置换、人工肝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
在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中心,总共5名医生,却有65名护士,这些护士成为了尿毒症患者的“守护神”,同时也是患者24小时的陪护人。他们大多数时间做着一些琐碎的工作,如帮患者擦身、收拾呕吐物、消毒机器、换床单等,但往往是这些最累最细小的服务,给病人带来了良好的就医体验。
别看他们做的事小,却有着大学问,一个扎针技术就是一门学问。在透析过程中,护士首先要把患者的血管与透析器的血管连接起来,把患者血管中的血引入透析器里,形成人机血液循环回路,一边在机器的运转下,把毒素和干净的血分离开并清除掉,但人的静脉血管中的血不够充沛,流量不足以满足人机循环要求。医生们通过手术在患者的腕部开一刀,然后把埋藏比较深的静脉血管剪断,再在动脉上开一个口,把静脉的一端接到动脉的这个口上,另一端扎死。这样,从左心室动脉搏出的血很充沛,足以满足大循环要求,而且可以使和动脉连接的那段静脉血管变粗,动脉的血就可以直接放出来了,这在医学上叫“瘘”。
护士们通过两根直径1毫米粗的针,一根打入和动脉连接的静脉,另一根打入不和动脉切口相接的静脉,这两根针是空心的,血液就是通过这根针的针孔流进流出,针直接固定在一根塑料软管上。
“这个针与一般的有所区别,不像常用注射器那么好操作,针头部分削成楔形,针的尾部有一对像蜻蜓翅膀一样的塑料翅,每次血透护士都要把针打入动脉和静脉血管,打针时护士只能用拇指和食指捏着两个翅把针扎进去,同时打针要用腕力而不是臂力。”血透中心护士长陈静指出,影响透析充分的因素很多,除了机器优劣、水质好坏、透析液配置好坏外,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对患者的临床监护、对机器多功能的开发和灵活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如同“好的武器要有好的狙击手”。
1个夜班能多帮80个病人
目前,在长征医院血透中心的长期门诊血透患者就有530例,外地流动血透患者50例,总共580例。每天到这里进行血透的各类患者多达300多人,现有的医疗资源和就诊时间已经无法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透析需求。
“从2009年开始,我们考虑用时间去换空间,一天四班倒,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前半夜一班,通宵8小时连续血透一班,让更多的患者能尽快接受血透治疗,尤其是晚上10点至凌晨6点,我们可以多解决80个患者的透析。”学科带头人、肾内科梅长林教授指出。
四班倒的制度给护士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一个病人透析情况都不同,护士在病人透析的4小时内,几乎没有坐的时间,同时血透机连接着患者血管,每分钟血流要控制在20毫升左右,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大出血、危及生命,同时护士还要帮患者监护血压,光量血压一个患者量5次,7个患者就要量35次,平均8分钟就要量一次血压,还要把数据输入电脑记录下来,同时还要巡视查看患者的血路是否正常、有无疼痛。
同时,一般病人从打针上机到透析完下机至少得5个小时,两班病人上下机时间间隔不到1小时,在这1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护士要完成机器消毒、透析器安装、被套枕套床单更换、透析液检查等准备工作。同时,一个护士要管理七八个病床,工作起来如同上前线打仗,必须全身心地紧张动员起来。
紧张繁重的工作时间让大多数护士没法经常回家,尤其是对于一些来自外地的护士,回老家几乎成为一种奢念。拿老家在常州的护师芮文芹来说,她来这里工作11年,仅过年回家过一次。
患者寄来感谢信温暖团队
血液透析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肾衰竭伴随全身各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需要面对精神上、身体上、经济上多重的压力。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2亿慢性肾脏患者,全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平均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患慢性肾病,而其中1%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尿毒症,很多尿毒症患者需要终身依靠透析来代替人体肾脏将体内毒素排出体外,一年下来的透析费用让不少家庭尤其是患者承受极大负担。
患者家属陈雪芳表示,曾在医院看到一些脾气暴躁的患者打护士,有些甚至用拐杖打。这些护士多为90后青年,有些甚至是1994、1995年出生的,不少为独生子女,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只能躲在角落里哭,哭完了继续回到岗位给患者治疗,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多的负担,但他们做得很出色。
血透中心护士长陈静也指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曾遇到一名血透8年的患者,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压力大,再加上身体因为并发症越来越差,心理极度失衡,于是患者将不良情绪带到了医院,一次次无理取闹、刁难医护人员,稍有不如意就会冒出谩骂的语句,有时候甚至会摔东西,“有次因病人比其他人晚到,就先给其他病人打针,她就开始破口大骂,从血透室一路骂到护士站再骂到了护士长办公室,但护士随后一想这是一名患者,如果医护人员都不去关爱、理解她,那她真的就被社会遗弃了,于是跑去和患者道歉,承认错误。”
对此,陈静表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选择了这项职业,就没有后路可退,为了病人,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尊严藏起来。”
凭着这份理解,陈静带领65人的护理团队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尊重,同时她在技术上把关严更让患者增添了一份信任感,她明白透析治疗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差池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要求护士们在工作中严格履行职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项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各种透析应急情况,确保病人透析效果和透析安全。陈静表示,“血透室患者很多都需要长期透析,正因为长时间的相处和精心的服务,让我们和患者就像家人朋友一样。”
多年来,患者寄来的感谢信温暖着整个护理团队,有些患者每次来医院血透,可以和护理组的成员聊聊家常,就像52岁患者张勤说的“这里不像是医院,这些护士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亲切”,而38岁患者沈雁波感慨,“在这里我感受到用机器维持的生命同样可以快乐。”
“提升患者的生存治疗,解除患者的生理痛苦,是我们的首要追求。”血透中心护士长陈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如有的患者对指定的透析器不适应,要求使用比医保用的透析贵200元的透析器,在她的请示下,可以允许患者自费负担多出的200元,这样既解决了患者的治疗又没有增加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