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为禽流感病毒研究加设安全措施的方法。新方法能进一步加强病毒基因功能研究的安全性,并降低人类因接触实验室病毒而受感染的风险。
直接接触禽鸟是目前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途径,虽然禽流感病毒可能还未获得“人传人”的能力,但是也有研究显示,基因变异后的禽流感病毒能通过空气飞沫,在雪貂之间有限传播(雪貂是研究人类流感最理想的动物模型)。病毒基因功能研究能有助于防止流感在全球蔓延,但用作实验的流感病毒有机会被释放,不论是无意或是有意。
在开展病毒功能获得性研究工作(GOF)时,科研人员们都会使用好几种不同的技术赋予病毒新的特性,比如能够感染新的宿主,或者增强其空气传播能力等。这些研究工作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禽流感病毒发生一个小小的突变就能够造成全球性的流感大爆发疫情,也有助于开发出更好的流感疫苗,同时也有助于完善流感的监测工作。但是很多人对此也持有异议,因为科研人员也总是会做一些和预想的情况完全不同的试验。
"有关这次实验的科学论证工作非常薄弱,此次科研的价值也不明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的感染性疾病专家,默克疫苗公司(MerckVaccines)的前主席AdelA.F.Mahmoud直截了当地说道。"而且安保措施也不到位,其欠缺程度简直让人吃惊。
因为当时有研究人员对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实验,培育出了能够在哺乳动物间(而不仅仅是禽类之间)直接传播的新型H5N1流感病毒,这一实验结果在全球引起了恐慌。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他们会在BSL3 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比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等级还要略高一些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里开展工作,而且不会赋予病毒额外的功能。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些研究工作的意义,他们还提醒到,当年引起广泛争议的H5N1病毒研究工作已经带来了回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了令人担忧的H7N9突变。
虽然这些研究已经有具体的安全准则,但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策略,能进一步确保实验室内外的安全。不同物种会表达不同的microRNA(能抑制特定基因的微小核糖核酸)。研究人员相信,带有microRNA标靶的流感病毒,会在感染带有那种microRNA的物种细胞后,停止表达和复制。他们发现了一种表达在人类和小鼠,而不在鼬肺部的microRNA,然后把该microRNA标靶插入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