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1363 发布时间:2009-7-17 QC检测仪器网 |
中国研发—未来的世界知识中心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往往被称为“世界工厂”,中国人也一向以此为荣。在作为“世界工厂”多年后,中国在国际上遭遇的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壁垒越来越多,逐渐意识到吸引海外科研投资的重要性。而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也认识到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必要性,开始选择中国作为科研开发投资的首选地。这种趋势推动中国转变成为“世界实验室”。
上海优势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与创新。在中国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希望通过搭建全球化自由合作平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2009年9月将在上海召开“中国研发(技术)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大会主题:研发(技术)中心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大会筹备的目的,大会期间还将举办中外汽车设计研发工程师大会、创意中国交通工具设计论坛等一系列学会会议和展览。对于知名企业和跨国研发机构的技术中心主任一律免收会务费,相信对于关注这一话题的知识领袖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交流机会。
到目前为止,上海共有世界级研发中心400多家。一些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如微软、通用汽车、GE、拜耳、柯达、英特尔、3M、思科、飞利浦、本田、佛吉亚、伟世通、AMD、 EMC、甲骨文、国家开发银行、施耐德、安利、杜邦、礼莱、辉瑞、诺华、标致雪铁龙、罗门哈斯、陶氏化学、强生、MSN、贝尔阿尔卡特、开利、菲亚特、摩托罗拉、诺基亚、IBM、西门子、Nortel、本田、日立、东芝、罗氏、ABB、舍弗勒、联合利华、Ebay、可口可乐、德尔福、Avanex、百事、雀巢、圣戈班、雅诗兰黛、霍尼韦尔、米其林、中兴、天合、麦格纳、福特、日产、夏普、葛兰素史克、谷歌、富士施乐、泰乐、PTC、达能、DSM、海尔、罗地亚、上汽、亨斯迈、固铂、珀金埃尔默、AVL李斯特、宝钢、辉门、赫克力士、Swatch等。大多数知名公司都将其设在中国的实验室作为企业研发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规模都很大,并逐步发展为该公司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研发中心。而中国一汽、上汽、宝钢、海尔、华为、联想等研发中心的逐步完善代表本土力量的崛起,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张江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等一批孵化基地的建设为中外研发机构的扩张与合作提供了铺垫。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只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流水线,但是很难真正参与到世界顶级技术的研制开发中。这一方面使我们的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很难与国际接轨,进展较慢;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很多行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创新十分被动,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吸引跨国公司的科研投资,而国际知名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中国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全球第三大科研投资吸引国,每年吸引外国科研投资达480亿欧元。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聘用的研究人员到2009年时将增长35%,而且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 波士顿顾问公司驻上海代表大卫·麦克认为:首先,中国科研人才市场庞大,价格低廉。中国拥有的科研人员从人数来讲仅次于美国,领先于日本;再有,中国市场由于基数大、发展快。对于这些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而言,了解中国需求及其需求的发展趋势非常关键,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也正是为了针对中国市场,增强在中国的竞争力;另外,在中国,拥有较强购买能力的阶层正在不断扩大,而该阶层消费者对新潮产品的追求也不断刺激着产品创新。
由于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往往掌握着某一领域的世界领先技术,因此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往往会考虑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最近几年,中国之所以越来越受跨国公司青睐,也是因为在这方面有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的发展,能源、安全、开发周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等问题将频繁出现在行业视野,对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将出现更大的突破。在全球制造业大洗牌的历史性变革中,集合全球最精英的脑库和技术领头人一起探讨、交流全球和我国制造业开发、技术和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技术研发的新进展;企业开发和效能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打造技术转让、项目合作、招商引资的全球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对于国际先进技术的持有者,如何抓住大洗牌前的最后机会,挖掘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商业机会,也将严峻考验着制造业决策者的判断力和决心。
以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为先导,以制造工程的设计和开发为交流主体。欢迎全球先进技术持有者踊跃发表演讲,交流最新行业技术与动态!本届大会计划将吸引中外技术领袖1000多人参会,参观。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