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在检验检测领域,“检验”与“检测”这两个词无疑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然而很多从业者觉得从字面上来看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检验”与“检测”不仅有着明确的区别,而且检验报告、检测报告、检验检测报告之间也有着区别和不同的用途,下面从定义、目的等多个方面为大家展开分析。
检验与检测的定义及区别
术语定义来自于GB/T 27000-2023/ISO/IEC 17000:2020。
1、检验(Inspection)
定义:对合格评定对象的审查,并确定其与具体要求的符合性,或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确定其与通用要求的符合性。
释义:是指通过观察、测量、试验等手段,对产品、服务、过程的特性进行符合性判断,确定其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如标准、规范、合同等)。
目的:侧重合格性判定,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方法:可采用感官检查、简单测量、抽样验证等,不一定依赖复杂仪器。
范围:涵盖全过程(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甚至包括服务流程、管理体系。
执行者:可以是企业内部质检人员、第三方机构或监管部门。
示例:食品出厂前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合规。建筑工程中检查钢筋间距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2、检测(Testing)
定义:按照程序确定合格评定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特性。
释义:按照规定的程序,利用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技术手段,对样品的特定参数或性能进行量化测定,出具数据结果。
目的:侧重数据输出,提供精确的测量结果(如尺寸、成分、强度等),不直接判定合格与否。
方法:依赖标准化方法(如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专业设备(如光谱仪、试验机)。
范围:聚焦样品的具体特性,通常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指标。
执行者:必须是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如CMA、CNAS认证实验室)。
示例:检测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如铅、镉的具体浓度)。汽车零部件的耐腐蚀性测试(通过盐雾试验得出腐蚀速率数据)。
检验报告、检测报告、检验检测报告的区别
1、检验报告
基于标准、规范或合同要求,对产品、服务、过程的合规性、完整性、外观质量、运行状态等进行符合性检查后出具的报告。
性质:基于检验活动出具的文件,核心是符合性结论(合格/不合格)。
内容特点:可能包含简单的观察记录、抽样结果或判定依据。不一定有详细的量化数据,侧重结论性描述。
应用场景: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如首件检验报告)。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如市场监管局的商品抽查报告)。
示例结构:
.jpg)
2、检测报告
通过实验室仪器设备或特定方法,对样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进行量化分析后出具的报告。
性质:基于检测活动出具的文件,核心是客观数据,不直接给出合格结论(除非客户明确要求附加判定)。
内容特点:必须包含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原始数据等详细信息。数据需符合标准要求的精度和不确定度。
应用场景:科研开发(如新材料性能检测报告)。贸易结算(如进出口商品的成分检测报告)。司法鉴定(如环境污染物检测报告)。
示例结构:
检测项目:某塑料样品的拉伸强度
检测标准:GB/T1040.2-2022
检测结果:25.3MPa(标准要求≥20MPa)
备注:仅提供数据,合格判定由委托方负责
3、检验检测报告
检验+检测的组合报告,既包含合规性检查结果,又包含量化检测数据,综合判定对象是否符合要求。
性质:结合检验和检测两种活动的报告,既有数据支撑,又有符合性判定。
内容特点:先通过检测获取数据,再依据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定。结构更复杂,可能包含“检测结果”和“检验结论”两部分。
应用场景:复杂产品的质量认证(如电子产品的CCC认证报告)。大型工程的验收(如桥梁荷载检测+结构安全检验)。
示例结构:
检测环节:测定钢材的屈服强度(数据:345MPa)。
检验环节:对比标准(GB/T1499.2-2018要求≥335MPa),判定“合格”。
报告结论:该钢材力学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需求明确性:若只需数据支撑(如科研),选择检测报告;若需合格结论(如采购验收),选择检验或检验检测报告。
资质合规性:检测报告需由具备资质的实验室出具,检验报告可由企业自行完成(除非法规强制要求第三方)。
报告法律效力:检测报告在司法鉴定、贸易纠纷中常作为关键证据,检验检测报告则同时具备数据证明和结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