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食品检测正经历行业阵痛期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2052 发布时间:2013-2-26 QC检测仪器网 |
有专家认为,欧美国家的第三方检测行业,从出身到规范完善,花了四百多年时间,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起步晚,正处于发展初期,凸显出来的问题有其时代背景,是不可避免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获得资质认定的第三方实验室数量达22000家左右,分布于全国所有的省(市、区),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从国家级到县级,既有独立法人也有委托法人,既有国有也有合资和股份制实验室。然而,对比国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历史,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了。
15世纪中期,随着欧美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产品品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形式开始出现。进入19世纪后,逐渐成熟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普遍介入商品检测,形成具有中立性和公信力的行业,并成为一种自觉的商业行为。
1989年,英国天祥认证集团(Intertek)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检测市场的外资检测机构。目前,包括法国BV、德国TUV、瑞士SGS、美国UL等世界知名检测机构已在我国扎营布阵,有专家认为,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起步晚,正处于发展初期,凸显出来的问题有其时代背景。
李杨所在的公司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他深深感到,国际市场从检测机构、企业到政府部门,都处于互相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中。
例如,相对于国内烦琐却收效见微的认证认可和检查程序,国外第三方检测机构往往只需受到用户的首肯,便能顺利开展业务。但是,要获得用户的首肯,则需要积累大量的成功案例以证明其检测能力和公信力。
“这不仅仅是某个环节的差别,而是整个市场成熟度的差别。”李杨评价。
张勇则认为,国外优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其品牌上,并在进出口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纺织品进出口行业,国外买家通常会认某一家检测机构的报告。”他说,“企业为了卖产品,会自愿选择买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
这样一来,诸如SGS、天翔、欧陆分析等世界知名的跨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就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占优。而入驻本土的外资公司也同样会将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首选。
对于技术水平,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则一致表示,国内第三方检测技术已经充分达到国际水平。如对于食品检验,精确到10-9量级已经足够。而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分析仪器则已经能精确到10-15。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欧洲,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其自身无法对食品安全实现有效监控,所以逐渐采取了支持、鼓励第三方检测发展的政策,对第三方检测结果的应用已经成习惯。如德国的检验检测与监管体系是由统一协调的三个层次构成的整体:第一层次是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第二层次主要是由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组织所构成的中介外部机构的检验检测,即第三方机构;第三层次则是政府的检验检测。再如日本,自本世纪以来一直在整合原来分散于不同部门的检测机构,整合其各自遵循的技术规范。
如今,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市场上同样扮演着权威、有公信力的一方。以瑞士SGS、英国INTERTEK、德国TUV、VDE、法国BVOI 、日本JQA、南非SABS等为代表的大型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占据了中国35%的市场。而中国第三方检测市场占有率仅为10%,且处在行业乱象繁多的艰难前行期。不少民营检测机构只能“食政府牙慧”,接受政府委托间接为企业服务;为争取客户,出具假报告、为企业作弊更已成为这一“朝阳”行业的潜规则,这些只顾自身短期利益,无视企业责任的行为最终只会令其公信力尽失,导致企业倒闭。在这一领域,极度缺乏行业监督,也没有形成行业沟通平台。大家关起门来自谋生路,自然很难走上发展正道。
在中国市场上,国内民营检测机构的市场潜力确实很大,称得起“朝阳行业”,而且,在检测技术上,国内第三方检测技术已经充分达到国际水平。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未能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这一方面有赖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提高标准与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更要对其加大监管力度,大力打击行业乱象,支持其中能力较强的佼佼者,迫使其他检测机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提升检测技术和服务能力。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