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QC检测仪器网|www.qctester.com
首页: 产品中心: 资讯频道: 展会频道: 市场研究: 供求信息: 新品介绍: 企业名录: 技术文章: 检测机构
专家解答: 学会协会: 行业资料: 电子样本: 期刊书库: 资料下载: English: QC视频: QC杂志: QC访谈: 邮寄现场
注册会员 会员中心
登陆企业
仪器搜索
热门关键字: 量仪量具  无损检测  物理测试  力学测试  材料试验  光学仪器  设备诊断监测  表面处理检测  环境检测  化学分析  实验室仪器  仪表类  超声波探伤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解析现代测试仪器

解析现代测试仪器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1863 发布时间:2010-4-28 QC检测仪器网
一 引言

  测试测量是人们从客观事物中提取所需信息,借以认识客观事物并掌握其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测试测量技术则是通过测试手段实现上述方法的技术。
  测试测量技术是应用学科,应用推动着测试测量和仪器研究的进步与发展。近10余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密集的渗透和扩展使测试测量及其仪器受到深刻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测试系统中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的制造工艺在信息学的影响下不断涌现,特别是测试技术、仪器技术与软件技术之间的响应日益快速、交融日益紧密,使得测试系统在大型、复杂、高精确度、多功能等方面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从目前世界趋势看,工程系统的测量测试手段正在被快速发展的智能测试和虚拟测试技术逐渐取代。
  目前,国内测量技术的研究及仪器设备水平与国外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与国内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很不协调。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全球同步发展的计算技术、信息技术,高性能器件、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加之国内制造业的兴起等,为国内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的振兴提供了现实的机遇。加强测量技术研究,提高仪器设备性能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制造领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研究现状
  当今发展和制造技术快速进步引发了许多新型测量问题,推动着传感器、测试测量仪器的研究与发展,促使测量技术中的新原理、新技术、新装置系统不断出现。和传统的测量技术比较,现代测量技术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测量精确度不断提高,测量范围不断扩大
  在上世纪的后50年,一般机械加工精确度由0.1mm量级提高到0.001mm量级,相应的几何量测量精确度从1μm提高到0.01~0.001μm,其间测量精确度提高了3个数量级,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持续。随着MEMS、微/纳米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人们对微观世界探索的不断深入,测量对象尺度越来越小,达到了纳米量级;另一方面,由于大型、超大型机械系统(电站机组、航空航天制造)、机电工程的制造、安装水平提高,以及人们对于空间研究范围的扩大,测量对象尺度越来越大。导致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寸测量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达10-15~1025的范围,相差40个数量级之巨。类似地,在力值测量上,相差约14个数量级;在温度测量中,相差约12个数量级。
  (2)从静态测量到动态测量,从非现场测量到现场在线测量
  静态测量使科学研究从定性科学走向定量科学,实现了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现在乃至今后,各种运动状态下、制造过程中、物理化学反应进程中等动态物理量测量将越来越普及,促使测量方式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现代制造业已呈现出和传统制造不同的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测量已不仅仅是最终产品质量评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产品设计、制造服务,为制造过程提供完备的过程参数和环境参数,使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检测手段充分集成,形成一体的具备自主感知一定内外环境参数(状态),并作相应调整的“智能制造系统”,要求测量技术从传统的非现场、“事后”测量,进入制造现场,参与到制造过程,实现现场在线测量。
  (3)从简单信息获取到多信息融合
  传统测量问题涉及的测量信息种类比较单一,现代测量信息系统则复杂得多,往往包括多种类型的被测量,信息量大,如大批量工业制造的在线测量,一天的测量数据高达几十万,又如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包含了巨量数据信息。巨量信息的可靠、快速传输和高效管理以及如何消除各种被测量之间的相互干扰,从中挖掘多个测量信息融合后的目标信息将形成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即多信息融合。
  (4)几何量和非几何量集成
  传统机械系统和制造中的测量问题,主要面对几何量测量。当前复杂机电系统功能扩大,精确度提高,系统性能涉及多种参数,测量问题已不仅限于几何量,而且,日益发展的微纳尺度下的系统与结构,其机械作用机理和通常尺度下的系统也有显著区别。为此,在测量领域,除几何量外,应当将其他机械工程研究中常用的物理量包括在内,如力学性能参数、功能参数等。
  (5)测量对象复杂化、测量条件极端化
  当前部分测量问题出现测量对象复杂化,测量条件极端化的趋势。有时候需要测量的是整个机器或装置,参数多样且定义复杂;有时候需要在高温、高压、高速、高危场合等环境中进行测量,使得测量条件极端化。
  (6)虚拟仪器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是日益发展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总线技术在向其他技术领域密集渗透的过程中,与测试技术、仪器技术密切结合,共同孕育出的一项全新成果,其核心是:以计算机作为仪器统一的硬件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独具的运算、大容量存储、回放、调用、显示以及文件管理等智能化功能,同时把传统仪器的专业化功能和面板控件软件化,使之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一台外观与传统硬件仪器相同,功能得到显著加强的,充分享用计算机智能资源的全新仪器系统。 温度计 风速计 万用表 噪音计 噪音测试仪 电磁波测试仪 电磁辐射检测仪 温湿度计 红外线测温仪 电池检测仪 频率计 数字式万用表 溶氧仪 酒精检测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推出虚拟仪器以来,至今已产生了LabVIEW、HPVEE等国际上流行的开发系统,在虚拟智能测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资源。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重庆大学提出了“智能虚拟控件”(IVC)的概念原理,建立了信号变换的统一模型,奠定了这一新型仪器模式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VMIDS”开发系统,使虚拟仪器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此外,用户按自己的测试测量需要自行开发组建的专用测试仪器虽然分散,但也是百花齐放。应该说通过产品生产和用户开发已经分散地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测试功能和仪器资源。但是由于现行虚拟智能测试在原理上尚无更新的突破,因此使得这些资源在数量上还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遍行学科和行业的技术资源,还不足以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测试手段。出现上述情况的深层原因之一是迄今为止虚拟智能测试系统尚未建立统一的模型,功能软件的优势虽能取代大部分硬件部件,但仍未摆脱硬件仪器单机系统的制造和调用形式;软件的功能虽提高了仪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在制造上没有引入深度集成的原理和方法,所以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虚拟智能测试的模式,因此需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具有更丰富内涵的虚拟测试功能系统。

  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制造业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传感、测量和仪器的研究,新型测量问题将不断出现,研究内容不断更新,且相比已有测量技术有新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传感、测量和仪器的研究应当针对测量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以发展的眼光,前瞻性思维,立足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未来测量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倡学科交叉,重视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研究新的测量原理、方法、技术和典型解决方案,为机械科学和先进制造提供可靠测量技术支持。
  2. 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近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精确度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测量仪器和设备的作用与地位愈加重要,国外对测量及相关技术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大,测量仪器设备有了长足进步,大量新型高性能测量仪器设备不断出现,如便携式形貌测量、基于视觉的在线检测、基于机器人的在线检测与监控、微/纳米级测量等。仪器设备的测量精确度有了质的飞跃,自动化程度显著改善,同时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功能得到极大拓展。

  历史上,我国的测量计量技术及仪器科学曾经有过快速发展时期,在长度计量基准和标准检定设备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相差不大,个别项目还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测量计量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业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新型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领域,我国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个明显现象是,在国内生产装备水平比较高的工厂,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等,先进高档的测量仪器设备几乎全部进口。在当前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几乎见不到国产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端设备,如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典型产品来自Leica、Mentronor、GSI等公司,在通用坐标测量机方面,主流产品是蔡司、leitz、Brown-Sharp等公司,在大尺寸跟踪干涉测量方面,代表性产品来自Leica、API、Faro公司。 一氧化碳分析仪 二氧化碳分析仪 硬度计 转速表 测距仪 欧姆表 兆欧表 纵观我国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的历史与现状,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下列不足:
  (1)自主创新能力差,原创技术少。在已有主流的各类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中,很少有我们自己的原创技术。诚然,和其他学科类似,原创涉及理论基础和行业积累,长期以来我国和工业发达国家在制造技术上的差距,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测量技术的研发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测量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上的不充分、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研究工作不扎实,急功近利、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理论成果不重工程应用等因素,也直接促成了当前研究缺乏活力的状况。
  (2)高端、高附加值测量仪器设备几乎空白。当前主流行业应用中的高端仪器设备,国内品牌被排斥在外。高端仪器有着很高的附加值和商业利润,常常是一只进口的便携式仪器箱容纳的设备价值超过100万RMB,甚至更多,而一套大型的国产仪器设备只有相对低廉的利润。高端仪器设备的高额利润建立在高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因为利润高,保证了后续研发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国内建立在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仪器设备,必然利润微薄,继而造成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3)不重视技术创新。长期以来,在我国知识界和企业界都存不重视技术创新的现象。测量技术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学科,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应用需求,理论成果如果不来源于工程背景,不能解决重大工程应用中的测量问题,则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况且,我国在测量理论上也很薄弱,近年来虽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现了很多成果,但低水平重复较多。
  此外,由于行业原因,我国计量测量从业人员较少,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人才流失,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也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3. 发展机遇
  差距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全球同步发展的计算技术、信息技术,高性能器件及其制造技术,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加之国内制造业的兴起,为国内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的振兴提供了现实的机遇,表现在:
  首先,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供的同步平台,充分发挥其数据处理优势,实现基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测量原理和算法,以计算资源补偿机械系统性能,以数据处理成本降低机械硬件系统成本。例如新型的复杂功能测试系统、机器人测量机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巨大资源,在全工作空间,补偿机械系统的运动误差,在机械系统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测量测试精度和仪器功能。
  其次,充分借助新型器件的性能,降低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对机械制造水平等的依赖,大幅提高和改善测量仪器设备性能。如采用高性能的数字成像器件作为传感器,配合合理的模型及解算方法,就可以利用器件自身的精密制造工艺,设计无需精密机械结构的高精确度测量系统。
  另外,新兴领域相同的研究起点也是一个重要机遇。如微纳尺度测量、新基准标准研究等研究领域刚刚兴起,国内国外的研究基础相近,形成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应当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强工艺和应用研究,以应用需求为主要推动力,研究工作应深入,兼顾理论成果和实际应用背景,加快成果的应用转化,形成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理论研究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三 发展趋势
  当前的传感、测量和仪器在机械系统和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较之过去有明显提高,已作为必须的组成部分参与到系统的功能中,这种地位的变化,加之机械及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对传感、测量和仪器的研究不断深入,内容不断拓展。当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本领域内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传感原理、数字化测量、超精密测量、测量理论及基准标准等方面。涉及的共性问题有:新型传感原理及技术,先进制造的现场、非接触及数字化测量,机械测试类仪器“有界无限”统一模型的建立及实现,超大尺寸精密测量,微/纳米级超精密测量,基准标准及相关测量理论研究等,上述问题的研究也是测量技术研究领域内最具活力、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

  (1)新型测量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最终解决有赖于传感原理和测量传感器研究的创新。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该领域大致有两方面主要工作:研究开发全新传感器原理和传感器;深入研究和改进已有的传感原理和传感器,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前者如近年来获得广泛关注的基于MEMS工艺的集成多参数传感器、耐高温压力传感器、微惯性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后者如电容、电感、电涡流、光栅尺、磁栅尺、观测型扫描电镜、激光干涉仪等传统传感器的深入原理研究和性能改进措施。

  (2)传统的制造系统中,制造和检测常常是分离的,测量环境和制造环境不一致,测量的目的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测量信息对制造过程无直接影响。现代制造业已呈现出和传统制造不同的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测量技术应当从传统的非现场、“事后”测量,进入制造现场,参与到制造过程,实现现场在线测量。现场、在线测量的共同问题包括非接触、快速测量传感器研制与开发、测量系统及其控制、测量设备与制造设备的集成几方面。近年来数字化测量的迅速发展为先进制造中的现场、非接触测量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多尺寸视觉在线测量、数码柔性坐标测量、机器人测量机、三维形貌测量等数字化测量原理、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获得成熟的工业应用。

  (3)领域测试类(例如机械测试类)仪器的“有界无限”统一模型的建立。所谓“有界无限”是指“领域测试”是一个“界”,只要在这个“界”内,同类测试的功能或仪器都将被包含或可添加到这一系统中。这一统一模型称之为“岩石模型”。基于这一模型理论,对测试功能虚拟控件进行多次、深度集成制造便可由上述模型演变成为一个“有界无限”、包含大量测试仪器并可实际使用的复杂、巨型虚拟测试仪器库。这是一个复杂的功能测试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于它已有的资源可以立即满足测试的要求,它还没有的资源可以很快地在模型内自动生成或开发,从而可以继续满足任何新的测试需求。通过这一模型的建立,将使传统仪器的“单机”概念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经多次、深度集成制造而成的大型“仪库”。在将来的测试仪器中,“仪器库”将成为测试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单位”,而同一行业的只需使用这一仪器“单位”可满足其全部测试要求。

  (4)微/纳米技术作为当前发展最迅速,研究广泛、投入最多的科学技术之一,被认为是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沿。在该科技中,微/纳米的超精密测量技术是代表性的研究领域,也是微/纳米科技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微/纳测量领域,基础问题包括纳米计量、纳米测量系统理论与设计、微观形貌测量等方面,主要研究问题和方向为: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精密纳米计量、微纳坐标测量机(分子测量机)、基于干涉的非接触微观形貌测量、基于原子晶格作刻度的X射线干涉测量及其与光学干涉仪的组合原理、纳米测量系统设计理论和微纳尺寸测量条件的研究等。涉及的重要工程测量问题有:面向MEMS和MOEMS的微尺度测量、面向22~45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测量等。

  (5)超大尺寸测量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与评价大型和超大型装备与系统制造过程中机械特性和物理特性等信息,分析各影响制造性能的要素与机理,为提升制造能力与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在超大尺寸测量领域内的、共性基础问题包括距离测量原理、超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超大尺寸测量的现场溯源原理与方法。代表性研究方向和重要测量问题如:大尺寸、高速跟踪坐标测量系统;车间范围空间定位系统(WPS);GPS在超大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关键技术;数字造船中结构尺寸、容积测量;飞机制造中形状尺寸测量;超大型电站装备和重机装备制造中的测量;面向大型尖端装备制造的超精密测量等。

  (6)基准标准技术是测量技术水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发展超精密制造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引导促进先进加工和测量技术发展的技术基础。基准标准技术滞后将严重制约精密制造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过去的10年中,超精加工技术的提高使得工业界可以制造以前难以想象的微小和形状复杂的工件,表面粗糙度正在达到原子级尺度,并可由像原子力显微镜等这样复杂的显微镜来进行测量。但是相应的标准还没有制定,需要制定新的纳米尺度上表面粗糙度和公差测量标准作为新的纳米测量基础。与此对应,研究对应芯片、掩模板测量中的线条宽度、间距、台阶高度、表面粗糙度、膜厚等被测量的校对样板,并对这些样板进行标定和比对,对于保证这些几何参数量值的统一和溯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传感器测量及测量信息融合技术是现代测量计量技术出现的新特点,现代复杂机电系统涉及信息多,测量信息量大,传感器数量较多,多源巨量信息分析评估困难,需借助数据融合理论进行处理,多传感器测量应用中的数据融合技术正逐渐成为提升测量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四 结论
  在未来的测试测量及仪器技术的发展中,针对上述问题和发展趋势,着力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基础研究,紧密联系工程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测试测量技术及相关领域定可获得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信息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市场研究 行业资料 技术讲座
展会知识 战略合作 技术标准
展会资讯 更多 
DMC2024发挥平台作用,促上下游
DMC2024同期活动丰富,推动中国
高精度精密、自动化装备云集DMC20
约200家国内模具企业亮相DMC20
DMC2024聚焦模具产业链融通重回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华南新智造装备集结!佛山国际机床展专
CISILE 2024丨码上报名预登
CIOE 2024 | 来红外技术及
2024中国家装电梯产业发展论坛
矩阵
行业资讯 更多 
一带一路 | 日联科技首个海外生产基
办好科技节,为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奥林巴斯N600主机远程通讯的实践应
市场活动 | PolyWorks S
PolyWorks|Inspecto
案例分析 | 德朗DLU22A低频超
案例 | O’Fallon铸造使用P
【一期一遇】携手鼎泰,ARTUS 1
功能更强大,操作更轻松!LEXT O
新品发布 | A36探头强悍登场,助
捷克造币厂使用Vanta™
颠覆性突破!德朗6mm电动光学变焦内
热销仪器
检测仪器 检验仪器 测量仪器 测试仪器 无损检测 无损探伤 材料检测 材料试验 检测材料 几何量仪器
邮箱:(E-mail)QCtester#126.com   京ICP备12009517号-5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614
北京考斯泰仪器信息有限公司   电  话:(Tel)010-58440895 /   
Copyright © 2009 QCtester.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QC检测仪器网 版权所有
检测仪器备案信息  检测仪器行业  测量仪器  检测网